“廣東以約5%的碳排放和7%的能耗占比支撐了全國約11%的經濟總量。”記者從11月9日省政協召開的“廣東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應對策略”對口協商會了解到,廣東經濟社會低碳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但目前仍面臨碳排放總量大、能源轉型升級挑戰多等難題。當前,我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已進入倒計時,廣東如何布局符合本省發展特點的減碳策略與路徑,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今年上半年,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調研組赴廣州、佛山、陽江、茂名及浙江省開展調研和考察,形成專題調研報告。會上,政協委員和有關專家從不同角度交流研討廣東碳排放現狀和完善發展策略,對廣東實現“雙碳”目標的焦點難點積極建言獻策。
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約占六成
近年來,廣東以空前力度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工作。省政協調研組當天發布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廣東碳排放強度“十二五”期間下降23.0%,“十三五”期間下降22.35%,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2020年碳排放強度居全國第二低,能耗強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
調研組認為,從廣東目前控碳減排的顯著成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來看,我省在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能順利實現。
但是,調研組同時指出,廣東作為第一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碳排放總量長期處于全國前列,同時對比發達國家基本在經濟增速3%以內時碳達峰,廣東卻要在經濟中高速增長時期實現碳達峰,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節能減排與低碳發展息息相關。立足能源消耗大省和制造強省的基礎,廣東應如何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開展石化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提高市場準入規模,加快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
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仇榮亮在會上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就要推動常態化的能源轉型。“應控制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消費,嚴格控制煤炭消費量,加大‘煤改氣’工作力度,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他還強調,要同時保障居民用電和重點企業合理生產用能,降低經濟社會運行風險。
據調研報告,廣東能源消費結構目前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石油約占六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廣東要完成能源結構根本轉型,需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關鍵技術突破。”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馬隆龍提出,應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對電力、交通、建筑化工等產業進行綠色再造。
此外,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建議,盡快制定分地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確定各地級市碳達峰任務,“包括建立規范的核算指南、督查考核、標準計量等。
對此,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吳道聞回應稱,省里已成立工作專班,在各地市、各行業的碳排放統計核算方面“摸清家底”,目前正在緊密推進中。
減“源”和增“匯”相互補充協調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市場于今年7月正式啟動,廣東逐步向全國碳市場過渡,這是委員們尤為關注的焦點。調研報告指出,自廣州、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成立以來,廣東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1億噸,成交金額42.37億元,穩居全國首位。
如何深化碳交易試點,完善碳交易市場體系,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廣東是現有七個排放權交易所市場試點之一,有低碳領域的創新地域優勢。”在仇榮亮看來,目前還應進一步擴大碳交易控排行業范圍、降低控排企業門檻,并優先布局“零碳”產業集群。
委員們還建議,建立與碳配額交易市場相互補充的自愿市場,設立林業碳匯交易平臺,引導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環保人士等參與林業碳匯交易,為實現碳足跡消除和集體活動零碳排放提供交易路徑。
對此,省生態環境廳氣候與交流處二級主任科員洪志明回應稱,目前正在完善修改廣東省碳排放管理方法,將碳市場支持“雙碳”目標實現列入法律文件中,并降低納入門檻。“我們還將根據碳達峰要求制定中長期碳減排目標,以風險配額免費發放為主,達峰后逐漸遞增至購買配額的比例。”
建議大幅提升綠色低碳創新能力
“創新”是此次研討建言的高頻詞。委員們認為,低碳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
雖然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但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產業技術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馬隆龍呼吁瞄準世界前沿,推動開展低能耗、低成本、大規模碳捕集技術,大幅提升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
汽車低碳清潔化發展亦是交通領域影響“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省政協委員、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肖斌表示,2020年純電動車平均單位行駛里程碳排放比燃油車低39.4%,汽車自動化是交通領域首要減排措施。“要讓綠色設計、選材、制造、供應鏈、循環利用等理念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在創新人才支撐方面,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許旋表示,高校應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各領域各行業高層次碳中和創新人才,將碳中和理念與實踐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這為實現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張振祥補充道,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支持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廣先進的高效節能設備和工藝。“接下來,我們將鼓勵重點行業利用綠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來實施節能降耗。”
此外,委員們還建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應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凝聚共識覆蓋全社會,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同時,建議制定具體的綠色標準,為各行各業執行提供準確參考依據。
【記者】姚昱旸
【通訊員】劉清領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