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級二圖
    會員招募
    · 技術
    首頁 > 技術 > 農林廢棄物發電 > 上半年濟寧生物質發電量同比增長93.9%
    上半年濟寧生物質發電量同比增長93.9%
    時間:2022-08-01來源:未知編輯:未知

         2022年濟寧市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顯示,規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22.2%,其中生物質發電量同比增長93.9%,全市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成效初顯。濟寧錨定綠色發展方向,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逐步推進破解煤電圍城的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城市生活垃圾、農村農作物秸稈等,向廢物要效益,助推行業實施“碳達峰、碳中和”。

    生活垃圾變成電能

    年節約標煤5.7萬噸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在濟寧得到完美驗證。

         7月27日上午,汶上縣圣元環保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元環保電力)生產廠區,花園式的辦公樓映入眼簾,四周被紅花綠樹環繞。若不是專用通道上進出的垃圾轉運車,人們很難想象這是一座生活垃圾處理工廠。

    “廠區采用集合生產和辦公的綜合體設計,整棟建筑內包含垃圾儲坑、鍋爐焚燒間、汽輪機發電機組及煙氣凈化間,另外還設置有滲濾液處理站。”圣元環保電力運營總監汪新闊介紹,為了防止垃圾氣味外溢,整個建筑通風系統采用弱負壓設置。

    “別的企業都是花錢買原料,我們的是白送。”汪新闊打趣說,每天都會有100多輛垃圾轉運車在汶上城鄉各處搜集‘物資’,然后運往這里進置。“現在汶上縣域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大概有600噸,按日處理750噸垃圾的設計規模,處理起來游刃有余。”

          “分類后的廢棄垃圾經過充分焚燒后,會有滲濾液、爐渣、飛灰和凈化后的煙氣這些剩余物。滲濾液經過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實現全部回收利用;爐渣可以作為建筑材料進行綜合利用;飛灰經過無害化處理后,進入填埋場填埋;煙氣經過脫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吸收凈化,達標后排放。”汪新闊說,原本污染環境的垃圾,就此實現“一進四出”無害化處理的蝶變。

    “這些人人嫌棄的‘廢物’,卻是我們的寶貴資源,通過焚燒轉變成電能。”汪新闊說,企業年發電量約1.11億度,可節約標準煤5.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8萬噸。

    《濟寧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全市將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方面,截至目前,濟寧市已建成10家垃圾發電廠,裝機規模達18.5萬千瓦。

    小秸稈蘊含大能量

    年發電2.4億千瓦時

         《規劃》中也提出農林生物質發電的發展目標,建成華能泗水生物質發電項目,裝機容量3.0萬千瓦;因地制宜在任城區、泗水縣、嘉祥縣等地重點建設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總規模5.8萬千瓦。

         “我們主要是利用棉柴、玉米秸稈、稻殼、木材下腳料等農林廢棄物,進行生物質能發電。”魚臺縣長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綜合辦主任張國輝介紹,企業所需原料就地取材,季節性比較強,目前主要是小麥秸稈,等玉米、辣椒收獲后主要用這些秸稈。

    “秸稈經過破碎、烘干等系列加工手段后,變成可再生的環保清潔能源,這里面蘊含著大能量。”張國輝說,這些燃料的熱值可超過3000大卡,含硫量僅為煤炭的1/10左右。雖然1噸生物質燃料的熱值相當于0.5噸的煤炭,在減排方面卻比煤炭有著更大優勢。“年發電量2.4億千瓦時,可處理魚臺縣及周邊地區農林廢棄物33萬噸,節約標準煤11.5萬噸。”

    “下一步,我們將對現有生物質鍋爐及汽輪機進行技改,新建供熱管道,實現熱電聯產,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張國輝說,屆時可向周邊工業園區供應工業蒸汽60噸/時,為魚臺魚城、金鄉肖云等周邊鄉鎮居民提供采暖面積100萬平米。

           濟寧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煤炭消費壓減,持續推動全市生物質綠色電力供應,打造生物質綠色電力供應工程。到2025年,建成、在建農林生物質、垃圾焚燒發電裝機總量達到34萬千瓦左右。

    新能源多元化利用

    占總發電量一成多

          濟寧以永續之計狠抓生態保護,在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上求突破。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項目建設。“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349.61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24.27%,同比增長41.16%。其中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297.98萬千瓦,風電裝機規模達24.03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達27.6 萬千瓦。1至6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8.09億千瓦時,占全市發電量的11.49%,同比增長36.31%,可替代標煤84.27萬噸。”濟寧市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科長滿震介紹,目前全市新能利用模式更加多元化,清潔、高效、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初具規模。

    “十四五”期間,濟寧將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創建多元化示范基地。《規劃》中提出,濟寧將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全市產業發展,以可再生能源+產業融合模式為方向,打造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

    “光伏發電、余熱發電、生物質發電及地熱能項目,將成為濟寧未來幾年推廣和發展的重要目標。”滿震說,全市將著力對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統籌優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圍繞打造“魯西南(濟寧)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和“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區”等,逐步建立起城鄉統籌、綠色低碳、智慧互聯的多能互補新能源體系。力爭到今年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350萬千瓦以上,2025年底達到800萬千瓦。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及網站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垃圾發電產業網的內容,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