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性戰略,我國也將“雙碳”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要求全面推動社會綠色轉型。“雙碳”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不僅包括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更涉及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垃圾分類。
有研究報告顯示,垃圾分類有助于垃圾處理全流程,尤其是垃圾焚燒環節的碳減排工作。如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那么生活垃圾處理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24%。那么如何推動垃圾分類綠色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呢?
共建共享共治 全面推進“垃圾革命”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江蘇省已按下“碳達峰、碳中和”啟動鍵。4月15日,江蘇省發布《關于推進碳達峰目標下綠色城鄉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穩步推進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細分類,加強科學管理,注重宣傳引導,推動習慣養成,到2025年,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重點在于推動全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態勢。在南京市建鄴區,聯運環境根據《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求,聯合建鄴區沙洲街道、小區物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垃圾分類黨建引領宣傳活動,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我們年紀大了,原先都不是很能理解,后來發現垃圾箱就在門口,很方便,分類兌換的垃圾還能買些日用品,現在不僅自覺遵守,還經常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呼吁全家共同遵守。
南京市洪武路街道慧園里居民唐女士表示,在垃圾分類亭的側面有一臺積分兌換機,居民可以用獲得的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相應物品。通過積分獎勵的方式,鼓勵居民自主參與分類投放,推動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和減少碳排放意識的養成。
新興技術引領 無人化垃圾分類助力降本增效
“雙碳”也是一場關于新技術、新市場的賽跑,無人化、數字化轉型正成為驅動產業綠色化、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引擎。作為垃圾分類領域的領軍企業,聯運環境是國內最早一批無人數字化回收模式的科技型企業。
“智能箱體用起來很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過來投。不僅可以刷卡,還可以刷碼、刷臉。”家住南京市溧水區永陽街道寶塔路社區的王阿姨拎著一袋飲料瓶,走到再生資源智能回收站點前,對著屏幕刷臉后,將飲料瓶扔進了塑料紙箱。
這款聯運環境研發的第五代無人化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刷卡、人臉識別三種方式,無接觸打開無人化垃圾分類回收設備箱門。同時還配備紅外線+重量傳感器,適時了解箱體內部裝載情況,達到滿載標準會觸發設備報警并傳至后臺,箱體自動開啟壓縮功能,最大程度減少人工清運頻次,保障收運作業人員安全。
目前,聯運環境以生活垃圾分類(可回收物)為基礎,通過無人化設施、回收網點、收運處置體系等結合,打造的再生資源無人數字化回收模式已在全國落地2000多個。居民通過垃圾分類回收的方式,減少碳排放量100多萬噸。
以零碳為終極目標 打造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
“雙碳”目標下的變革廣泛而深刻,涉及的不是一個行業、一個部門,更不是某個人,從產業鏈到供應鏈、創新鏈,都是綠色低碳發展鏈條上的關鍵點。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分類運輸、末端處理利用等構成了一個緊密且完整的“碳鏈條”,需要將前端垃圾減量、中端分類直運、末端資源回收再利用三個環節協同起來低碳處理垃圾,才能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在江蘇鹽城,聯運環境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垃圾分類宣傳、投遞、收集、運輸、處置等過程實現無人化管理,貫通了從前端分類到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全產業鏈,通過“計量收費”的方式,打造了“鹽城模式”。在鹽南高新區新都街道海德公園,該小區的無人化垃圾分類回收設備每天可回收300多千克可回收物。
目前,聯運環境的無人化高效分類回收解決方案已覆蓋江蘇省85%地級市。在南京市溧水區永陽街道河濱花園,無人化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均接入了永陽街道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工作人員只需在平臺前點點鼠標,就可以知曉各小區、每戶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情況。溧水區通過構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的全鏈條體系,推動了垃圾分類工作穩步進行。